首页>大健康 >健康咨询
更新时间:2025/6/21 13:20:12
热线电话:19301158068 收藏
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

通常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。

。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(夏至点)。

。 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(北纬23°26'),正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。
。 夏至标志着北半球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,也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,白昼将逐渐缩短。

古人对夏至的观察和理解深刻体现在各种典籍中,尤其强调其天文意义、阴阳转换和物候特征:
◦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 (元代 吴澄):
“夏,假也;至,极也。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
解释: 这是对“夏至”名称最经典的解读。“夏”有“大”的意思,“至”是“极”的意思。意思是说,到了夏至这个时节,万物借助夏天的力量,生长壮大到了极点(繁盛的状态)。这里的“假”是“借助、凭借”的意思。
◦ 《周礼·春官·冯相氏》 (先秦):
“冬夏致日,春秋致月,以辨四时之叙。”
解释: 记载了周代官员(冯相氏)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冬至和夏至测量日影(“致日”),在春分和秋分测量月影(“致月”),以此来辨别四季的顺序和节气的变化。这说明了夏至在古代历法制定和天文观测中的核心地位。
◦ 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 (西汉):
“日夏至则斗南中绳,阳气极,阴气萌… 故曰夏至为刑。”
“夏至则火从之… 夏至日行近道,乃参于上。”
 解释:
第一部分:夏至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南方(与子午线重合),此时阳气达到极致,阴气开始萌生。因此古人认为夏至象征着“刑”(万物盛极而衰的开始)。
第二部分:夏至对应五行中的“火”(旺盛的阳气)。夏至时太阳运行在靠近“黄道”(古人想象中的太阳轨道)的位置,高悬于天空(“参于上”)。
核心观点: 夏至是阳气鼎盛、阴气初生的转折点,体现了“物极必反”的哲学思想。
◦ 《恪遵宪度抄本》 (清代):
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
解释: 明确指出夏至时太阳到达最北端(北至),白昼最长(日长之至),正午日影最短(日影短至)。再次强调“至”就是“极点”的意思。这是对夏至天文现象最精炼的描述。

二十四节气歌:
“夏至三庚便数伏。”
 解释: 夏至之后,遇到第三个“庚日”(干支纪日法),就进入“三伏天”了。说明夏至是炎热夏季(伏天)即将到来的标志。
3. 夏至三候 (七十二候):
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,描述该时段的物候现象:
◦ 一候 鹿角解: 古人认为鹿属阳,夏至阳气盛极而衰,鹿角开始脱落。
◦ 二候 蜩始鸣: 蜩即蝉。雄性的蝉感知到阴气萌生,开始鼓翼鸣叫。
◦ 三候 半夏生: 一种喜阴的药草(半夏)开始生长。这象征着喜阴的生物在阳气最盛时开始萌动,印证了“夏至一阴生”的观念。
4. 古代习俗 (体现人文意义):
◦ 祭地: 与冬至祭天相对,夏至有祭地的传统(如周代“祭地祇”),感谢大地滋养万物生长繁盛。
◦ 放假避暑: 宋代官员在夏至会放假数日,称为“歇夏”,以避酷暑。
◦ 饮食: 各地有不同习俗,如北方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(吃凉面消暑),南方有些地方吃馄饨(取其混沌和合之意,象征阴阳交替)。

 

 

夏至,是一个兼具精确天文意义和深厚人文内涵的节气

  • 天文上: 它标志着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、太阳高度最高、日影最短的时刻,是太阳运行轨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(北归点)。

  • 物候与气候上: 它意味着万物生长达到最繁盛的阶段,同时也标志着炎热盛夏(伏天)的开始。

  • 哲学与文化上: 古人视夏至为“阳极阴生”的转折点(“夏至一阴生”),蕴含着深刻的阴阳转换、物极必反的哲理。它既是庆祝丰收在望的时节(万物至盛),也是提醒人们盛极而衰、顺应自然规律的时刻。相关的祭祀、习俗都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、观察与顺应。

因此,夏至不仅仅是一个天文节点,更是中国古人理解自然规律、安排农事生活、感悟宇宙哲学的一个重要符号。古文的解释,尤其是对“至”字含义的阐述(极也),以及“阳极阴生”的哲学观点,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意义。